推广 热搜: 打包箱活动房 快拼箱   集装箱材料   折叠活动房

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的发家史

   日期:2012-06-15   更新时间:2023-09-09 16:51  浏览:518    评论:0    

于是,中集内部出现了两派意见。一种看法认为,仿效一家欧洲人在青岛投资的冷箱工厂的做法,委托给富有经验的韩国团队进行管理,全权负责工厂的改建和运营,这是一种比较快的办法;而另一方的观点,是坚持从上海中集工厂抽调技术和管理人员,自己建设和运营,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办法。

韩国团队向中集集团管理层提出了一个改建方案:再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一个每年1万台产能的生产线,另外,无论工厂是否赚钱,每年都要提取约80万美元的管理费,这个方案在中集内部引起一片哗然。
时任上海中集总经理的李锐庭和副总经理宋卫国以及1998年接替斯迪芬任上海中集技术中心主任的刘春峰等人,都坚决反对韩国人的托管方案。为此,李锐庭等人还给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写了一份报告,承诺一定会用更加经济的方案改造青岛厂。

3月,麦伯良终决定选派李锐庭等干部组成筹备组接管青岛中集冷藏箱公司。顶着巨大的压力,上海中集抽调了从运营到生产的大批管理人员进驻青岛,结果只耗时半年,改建工程就结束了。刘春峰说,建设青岛生产线没有借助任何国外公司的力量,只借鉴上海的运作经验,并结合青岛的实际情况,除了汽车、供电设施等商业设备,包括发泡机在内的所有生产设备都是自行设计建造,而建造成本比上海节省了约1500万美元。

当年12月,青岛中集冷箱批产品下线并成功交运,“这个结果很有戏剧性。”吴发沛笑着说。为了表彰上海中集改建青岛工厂的贡献,麦伯良将当年的创新金奖授予了李锐庭团队。
自此,中集在冷箱领域彻底放开了手脚。

巨头的力量

伴随着青岛冷箱基地的投产,从1997年到2003年中集的冷藏箱的产量增长了7倍。中集2003年生产了 6.35万TEU的冷藏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44%,超过拥有两个冷箱制造厂的马士基工业公司(全球大海运公司丹麦马士基公司的子公司,其产品大部分供应母公司,2003年全球的市场份额为 37%),中集从此又成了冷藏箱领域的供应商。2004 年7 月,中集成立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由此拥有了全球个特种冷藏箱生产基地。

“含金量”更高的冷箱成了中集集装箱利润的重要支撑,而一边是干货一边是冷箱的中集也确立了自己作为集装箱行业龙头的绝对优势地位。此时,巨人的力量开始显现,中集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出现微妙的变化,游戏规则也开始向中集倾斜。

一直以来,中集所选择的钢质冷藏箱生产、维修成本低,强度高,耐腐蚀,但是比铝质冷箱要重许多,运输成本高。因此,长期以来“箱东”们一直在倡导使用铝质冷藏箱,但是技术成熟令钢箱的自重大幅度减轻,2000年,钢质冷藏箱首次以60%的份额超过铝箱,而“箱东”们的观念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连集装箱运输的发明者,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倡导使用铝箱的北美大远洋运输公司——Sea-Land服务公司(海陆服务公司),也开始转向采用钢质冷藏箱。在“箱东”主导一切的集装箱业,这种转变迅速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地理位置和价格绝对优势的中集对冷箱道路的抉择几乎是决定性的,甚至可以说,中集的冷箱下线敲响了日本铝质冷箱厂的丧钟。

2003年,日本冷箱厂随铝箱一起在市场上消失了,不过更有意思的是,主流技术的早拥有者——德国钢质冷箱厂的退出却比日本企业更早。1997年,主要的德国冷箱厂Graaff公司在将专利授权给中集之后,似乎就完成了在该领域的历史使命,到1998年便彻底转产,靠收取冷箱专利费获利。毫无疑问,中集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

1999年,作为 Graaff技术的托管人,德国Waggonbau公司将大部分冷藏技术继续独家授权给中集使用。但是很快,Waggonbau公司发现靠这些专利获得收益,是“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的买卖,因为一旦当时已经成为集装箱行业巨头的中集发现有人侵权,Waggonbau就必须为中集去“讨公道”,否则什么钱都收不到。

在经历了一系列专利纠纷之后,兴味索然的Waggonbau公司终决定以不高的价格将一揽子冷箱专利全部转让给中集,彻底“解脱”了事。2005年5 月,双方签署了终转让协议,据吴发沛介绍说,这次转让使中集获得了除自主开发的11项专利之外的77项冷箱专利,自此中集彻底掌控了冷箱的全部技术体系。

但是,中集的“称雄全球集装箱行业的战斗”还在继续。已经成为巨人的中集在控制了冷箱之后,几乎马不停蹄地进入了更高端的罐式集装箱、折叠式集装箱以及其他特种集装箱领域,这些产品是很多欧洲集装箱公司在普通集装箱业务垮掉以后退守的后领域。

罐式集装箱介绍

罐式集装箱领域一直为上世纪70年代由欧洲迁徙到南非的Consani、Trencor、 Welfit Oddy三家公司所垄断,这三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的南非公司,总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

2000年11 月,中集与英国UBHI公司签定“技术转让协议”,获得UBHI的“Light Weight Beam Tank”罐箱生产技术,15个月以后,产能为 6000台/每年的南通中集不锈钢罐式集装箱制造厂开业,但是当年只生产了300台,又是15个月之后,中集的罐式集装箱的销量突破5000台,市场份额达到了30%。中金公司的分析报告认为,2005年,产量1万台的中集罐箱将超越南非公司成为世界,2006年,罐箱的收入可以达到中集总营收的3%以上。

折叠集装箱介绍

而在折叠箱领域,2004年3月,中集收购英国Clive-Smith Cowley公司60%的股权,获得该公司折叠式集装箱的关键专利技术。而这次收购是中集利用巨人力量的又一次体现。

折叠箱的核心部件为能够让箱子折起的“铰链”,折叠箱的大部分技术都集中在此部件上。而英国Clive-Smith Cowley公司采用的“DOMINO”技术的铰链,垄断着全球70%以上的市场,并左右着世界折叠箱市场十几年,几乎所有要生产折叠箱的工厂都要向其购买此部件。在购买其铰链产品的时候,中集的特种箱技术研发中心已经花了很长时间,开发出了一套有自主专利的铰链方案,也能用于折叠箱产品,尽管自主的专利能否变成主流尚不能够确定,但是却成了中集与Clive- Smith Cowley谈判的重要砝码。

“要不你把‘DOMINO’技术转让给我,我们就自己生产,反正我有自己的技术路线,而且产品肯定价格不高过你。”吴发沛用很通俗的话就把思路表达了出来。
面对中集这样一个巨头和其过去几年内横扫冷箱、罐箱市场的威慑,后,经过讨价还价,Clive-Smith Cowley就变成了中集的子公司。甚至铰链的生产在2005年也被中集移到了广东新会,在中集折叠箱工厂边就近建了一个铰链工厂,专门生产 “DOMINO”铰链,除了自足,还为全球的折叠箱制造厂供货。

“经过这一过程,中集每个折叠箱至少降了两三百美元的成本。” 吴发沛说道。显然,中集已经把折叠箱市场攥在了手心里。

企业要在未来的重大会议中有话语权

2001年年底,麦伯良才次提出了中集的世界级企业目标。麦伯良对于“世界”的认定有自己的要求:“我们要看世界标准的修订中集参与了多少,国际行业协会的会议上,中集有多少发言权,未来有多少标准是中集主导的。”

与所有的行业一样,集装箱行业的标准制定,代表着多种利益搏弈。“箱东”考虑的是航运成本,好是用已有的尺寸结构和运载方式;而制定国际船舶质量认证体系的国际船级协会(IACS)考虑的是安全和质量保障;至于集装箱制造厂,关心的当然是成本,但是在“箱东”非常强势的背景之下,50年来制造厂基本没有发言权,所以每年召开的集装箱标准委员会年会,大部分集装箱厂干脆都不去参加。

但是标准的制定对制造厂的利益影响非常大,中集自然希望改变这种局面,而中集今天在集装箱行业的地位也确实给了它这样的机会。

目前集装箱的生产标准朝着“承载大型化”、 “零件标准化”和“材料环保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集装箱标准协会(ISO/TC104)召开的修改议案会议中,在中集的争取下,“箱东”们和国际船级表示希望能够听听来自“世界大工厂”的建议,因此,中集几乎是唯一代表工厂利益的参会者,向大会提交了6项修改提案并被终采纳。另外,中集还加入了国际箱东协会(COA),成为了唯一的制造企业成员。

除了加强产业影响力,中集目前在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把握不断出现的新趋势,并且利用与国际巨头们的“合作战略”来争取事半功倍。

2005年1月,通用电气的子公司通用电气安全集团(GE Security)发布了一套针对集装箱安全市场的电子系统,并和中集合作完成了次跨海运输的商业测试。
装有 GE系统的18个中集集装箱,从中国内地港口经过香港运往美国,启运之前,技术人员用手持的RFID读写器记录了集装箱的首次装货和密封。而固定 RFID读写器安装在香港和长滩港,用来记录满箱的集装箱从船上卸下的整个过程,当集装箱到达目的地——加利福尼亚的GE工厂之后,技术人员再次使用手持读写器读取了终信息。数据显示,18个集装箱中有12个未被打开,但是其中5个被读写器探测到曾于运输过程中被打开,剩下的1个则在密封之后启航之前被打开,所有过程都记录了下来。

GE选择中集一方面是因为中集的产业地位,另一方面也是9.11事件之后,中集就注意到了美国全球反恐战略部署中提出的“集装箱安全倡议”(CSI)。该倡议旨在建立一个保护全球海运集装箱贸易的机制,2002年,CSI开始使用信息技术识别检查集装箱内的高危货物,通过GPS全球定位技术,系统将令集装箱的整个运输过程都处在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监控之中。
“智能化趋势将带来集装箱领域的重大变革。” 刘春峰说道,因此,中集集团技术中心成立了一个名为“安全智能集装箱研发组”的特别研究机构。据刘春峰介绍,原有的集装箱设计没有考虑加入电子安全系统,因此结构要调整,加装电子模块和通信模块。中集的研发组主要研究集装箱结构的改造,以及新的电子模块的设计。

两年前,中集和一家美国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加装在老式集装箱上的新一代电子封条。另外,中集还和一家在集装箱电子安全解决方案领域领先的瑞典公司合作,开发智能集装箱的通信模块。基于各个模块,由中集进行集装箱的系统集成。

“智能化的趋势背后隐含着巨大商业机会。”刘春峰说,“不仅是新箱,全球现有的干货集装箱就有3000多万个要改造,所有的集装箱都有可能要改造,每个集装箱的改造成本大约是200美元,这是一个价值 60多亿美元(超过全球集装箱制造业年产值总额)的庞大市场。”
庞大的市场同时引起了GE的关注。2004年,通过并购 All Set公司,GE安全集团获得了All set“商业卫士”技术的授权。中集此时认识到通过与另一个产业的巨头的合作将会大大推动自己对集装箱产业未来的掌控能力,所以转而开始和GE合作,并联合推出了一种名为“TESC”的侵入探测安全集装箱(见:通用电气公司使用RFID确保运输货物的安全)。
2005年,GE正在筹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港口安装RFID读写器和软件,竭尽全力推广这一系统,力图使这种技术成为集装箱行业一个新的标准。不过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坦言,现在很难确定这种技术是不是会成为新的标准,因为智能化的代价会有人来终承担,产业能不能接受是关键。

“老大难为啊,在采取跟进策略时,中集也许不需要顾及那么多前瞻性的问题。”吴发沛表情凝重地说道,“但是作为全球大的集装箱企业,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方面超前一步,无论这个标准是否成功,中集总得去投入、去研究,不断地储备趋势技术。”

以上信息由搜活动房网整理

 
 
更多>看了这篇文章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活动房产品最新发布
推荐活动房资讯
点击排行

预制房屋、模块化房屋是一个新的建筑领域,搜活动房网大力倡导集成房屋的发展,希望国内多多普及这样的房屋。

本网部分集装箱活动房、轻钢房屋、木屋、彩钢房图片案例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均由注册用户自行发布,并不保证全部准确,仅供参考。

©2008-2017 搜活动房网 All Rights Reserved津ICP备1600757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602000203号